中国能源如何助力全球南方发展?

Source:南方能源观察

全球南方国家拥有世界超过七成的人口,目前普遍面临能源安全、能源公平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难题也被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

近年来,中国能源产业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正加快国际化布局,日益成为塑造全球南方能源格局的重要参与者。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了“人大指数”系列的首项全球研究成果——《全球南方“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数报告——中国能源行业海外拓展指南》(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设计了“能源不可能三角”评价体系,对涵盖132个南方国家和81个北方国家的能源发展水平与瓶颈进行了系统量化分析,清晰呈现了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区域特性,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从战略洞察到落地实践的全方位指引。

本文选取《报告》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经济发展是关键动力

从时间演变来看,自2000年起,全球南方国家在“能源不可能三角”方面的压力逐步减轻,这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是经济的稳步增长,带动了能源公平与能源安全两个方面的明显进步。过去二十多年间,不少南方国家通过广泛建设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通电比例;同时,国内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然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评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凸显出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的现实冲突(见图1)。

 

图1:2000—2022年全球南方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数趋势

 

在南方国家中,哥伦比亚、智利、巴西、哥斯达黎加等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在2022年的“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数排名靠前,表现优异。而指数最低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例如贝宁、利比里亚和中非共和国等。

从全球视角看,经济发展是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困境、优化能源系统整体绩效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国家更有财力和政策动力去建设更安全、更普惠、更绿色的能源体系。

研究还发现,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当一国人均GDP超过约1254美元的临界点后,其可持续性表现触底回升,经济增长逐渐与碳排放分离。依据这一U型曲线及各国当前可持续性实际表现,可将全球国家划分为四类发展路径:绿色脆弱型经济体、高碳锁定型经济体、绿色领跑型经济体以及高碳追赶型经济体。

绿色脆弱型经济体几乎全部位于全球南方,地理上集中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如布隆迪、乍得、尼日尔)、南亚(如尼泊尔、阿富汗)以及受冲突困扰的国家(如也门、叙利亚)。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产油国,以及南非、蒙古等依赖丰富煤炭资源发展的国家,则属于高碳锁定型经济体。

肯尼亚、塞内加尔、越南、菲律宾、哥斯达黎加、巴西、智利等一批新兴市场和中等收入国家构成了绿色领跑型经济体。这些国家中,有的充分利用了水电、地热等本土清洁资源,有的则因政府提前布局并坚定推行可再生能源战略而取得成效。

在本次研究的全球样本中,未发现高碳追赶型经济体,这表明最不发达国家尚未陷入超越其发展阶段的严重污染模式。

 

图2:可持续性评分与国家类型分布

 

区域面临的多重挑战

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尚处于经济起步或快速成长阶段,这决定了它们不仅要应对能源转型的共性问题,还要应对由发展阶段和历史原因形成的结构性难题。不同南方地区在“能源不可能三角”各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能源安全方面,2014年前因电力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有所改善,但之后受极端天气、设备老化及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安全性明显下滑。能源公平方面,该地区近年虽有进步,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该地区仍有5.88亿人无电可用,占全球无电人口的85%。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则变化不大,主因是占能源结构主体的水电易受气候影响,且后续扩展空间有限。

西亚北非地区的问题具有结构性。能源安全上,该地区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出口,资源总量丰富但结构单一,本地供应网络薄弱,容易受到地缘冲突、国际制裁或油价波动的冲击。能源公平性表现较好且持续改善,多数产油国通过石油收入补贴居民用电和燃料,维持低能源价格,但该模式受油价波动影响大,财政可持续性存疑。环境可持续性长期处于全球低位,由于油气依赖度高、新能源发展缓慢,清洁能源占比极低,脱碳转型困难。

拉丁美洲在不同维度上表现不一。能源安全自2013年后趋于恶化,例如委内瑞拉因长期依赖石油出口,受政局动荡和国际制裁影响能源系统持续不稳;洪都拉斯等国依赖燃料进口,易受国际市场冲击。能源公平持续改善,多国推进城乡电气化,但整体仍以“发展优先于低碳”为逻辑,清洁转型相对滞后。环境可持续性长期停滞,多数国家以水电为主力电源,虽属清洁能源,但水电开发潜力有限,且面临气候风险。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能国,在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加速海外拓展。截至2024年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实施新能源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4800亿美元。

然而,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南方国家的拓展之路,必须应对东道国“能源不可能三角”带来的复杂挑战,这些挑战系统体现为政治、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等多重风险。中国企业在进入全球南方市场时,需精准识别各国在能源安全、公平与可持续性方面的不同诉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核心需求与限制条件灵活调整投资与运营策略。

对于能源安全需求迫切、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报告》建议采取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并重的策略。短期内可适度投资高效清洁的化石能源技术(如清洁煤电、高效燃气发电)作为过渡,快速缓解电力短缺;长期则应深度对接当地可再生能源规划,合作投资新能源项目,并协助培训传统能源工人转向绿色岗位。

对于政治稳定、低碳政策明确的国家,如巴西、沙特等,《报告》建议聚焦技术引领与深度本地化。重点推广先进的风电、光伏、储能技术,参与当地绿色标准制定,并将投资从发电端延伸至制造业、绿氢等关联领域,实现从“标准执行者”向“体系共建者”的角色升级。

对于偏远欠发达、能源公平问题突出的地区,尤其是非洲部分国家,《报告》建议企业关注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小而美”民生项目。例如,通过开发离网光伏、微电网系统,并结合分期付款、社区共建等创新模式,解决当地居民基本用能需求,以此赢得社区信任与支持。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正是基于自身核心优势与当地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为东道国应对“能源不可能三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澜湄区域、拉美和中亚等多个国家推动清洁能源项目,为全球南方能源治理注入中国经验。在东南亚,南方电网与越南、老挝、缅甸合作建成15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实现电力互济超74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过90%,有力促进了区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在拉美,智利KILO项目将北部清洁电力输送到首都圣地亚哥,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近2000万吨;在中亚,南方电网参股投资乌兹别克斯坦首座大型风电项目,预计每年为当地提供约3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减排160万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