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集邦光储观察
过去十余年,我国光伏产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不仅构筑了全球最完整、最具成本优势的的全产业链,更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在效率、技术与设备等关键环节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奠定了产业引领者的地位。
而作为产业价值链核心载体的光伏组件,其角色也在发生深刻演变。
当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规模扩张与市场收益的正相关性逐步减弱,且伴随更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在沙戈荒等大型地面电站场景中,投资回报的考量已经转向技术创新、高效发电和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共同构成的综合价值。
随着市场化交易全面开启,围绕光伏组件的竞争,已从上半场的“规模赛”,切换到下半场的“价值赛”。
政策驱动:从“规模”到“价值”
2025年1月,136号文落地,明确5月31日后的新增光伏项目发电量将全部参与市场化交易,标志着传统固定电价时代的终结。
光伏产业迎来一场深刻的价值逻辑重构: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将从追求发电“增量”彻底转向追求发电“增质”与“增值”,全生命周期价值成为核心。
一方面,政策推动下,产业竞争从“制造成本比拼”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竞争”。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例,通过提升整个光伏电站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以此降低度电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包含高效组件的选用以及后期智能运维等。
与此同时,136号文的落地也加速推动了组件评价标准的重构:单纯追求正面效率已不足以保证项目收益,双面组件的综合发电能力开始成为关注焦点。
双面时代评价体系需重塑 综合效率与综合发电成更优选
在多晶及PERC时代,组件单面发电是主流,将正面效率作为核心指标符合当时的技术发展阶段。当前,在“双面化”大潮下,主流双面组件的背面率已提升至80%以上,背面发电贡献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双面组件在全球90%的应用场景都有优势,在草地、沙地及雪地等不同应用场景下背面发电贡献率可达5.3%至16.55%。
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双面组件市占率突破50%,双面发电占据市场主流。凭借“正反发电”优势,双面组件大幅提高用户端项目收益,成为下游客户首选,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在实际落地的招投标项目中,背面率(双面率)也成为国内各大能源央企等投资方考虑的重要指标,如法国电力(EDF)、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马斯达尔(Masdar)、Engie等,都在采购中明确提出了“背面率(双面率)不低于80%”的要求,可见,背面率已成为进入市场的“硬门槛”。
因此,当前行业普遍沿用的单一正面效率指标,已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估组件的综合性能与实际发电能力。它忽视了背面发电的实际贡献,导致评价结果与项目的实际收益脱节。光伏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化发电量,行业亟需建立一套能够同时考量正面与背面贡献的全新评价体系。
综合发电实力较量:TOPCon vs TBC
随着双面组件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对“综合效率”“综合发电”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在这一背景下,TOPCon与TBC的技术差异被放大,成为决定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
从技术指标来看,随着TOPCon企业集体迈入2.0时代,组件功率再次跃升。对比TBC组件,TOPCon 2.0组件在实际电站应用中的综合发电表现和收益会进一步提高,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更高发电增益:TOPCon背面率较头部BC组件高出15%,可有约1.7%单瓦发电增益;
更高发电价值:优异的低辐照性能助力市场化交易收益,TOPCon发电增益在早晚低辐照时段较TBC高约5~10%,综合售电收益更高;
更优的度电成本:TOPCon的LCOE比TBC组件低1.59%-3.4%。
从客户综合价值对比来看,在青海双面发电场景下,TOPCon 1.0产品系统BOS成本虽然略高,但凭借发电增益实现综合价值反超;升级至TOPCon 2.0后,BOS成本优化与发电增益叠加,使得综合价值进一步提升,LCOE降幅显著扩大。
而TOPCon 2.0 735W高功率组件则进一步放大优势,综合价值高0.0554元/W,LCOE降低2.31%。
模拟数据显示,在100MW电站模型中,当峰谷价差为0.3元/度时,即便考虑TBC技术5分/W的成本溢价,TOPCon方案仍能年增收近98万元,内部收益率(IRR)提升0.89%,且电价波动越大,内部收益率提升潜力越高。
未来,TOPCon技术仍具备巨大的效率提升潜力,通过双面全钝化接触、光陷阱及超细栅线等先进技术,TOPCon电池效率有望每年提升0.3-0.4%。
总结
光伏产业发展历经从“规模”到“价值”的转型,是政策、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TOPCon与TBC等新型组件技术的竞争,为下游客户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推动行业技术不断突破。
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底年TOPCon产能占比约82%,已确立了其市场主流地位。基于全面的综合价值优势,TOPCon更符合市场化的选择,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保持主流技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