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碳索储能
10月31日,霍普股份(301024)全资子公司——霍普数智与中能建甘肃电力设计院签订《敦煌国昇南都200MW/8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储能系统采购合同》,合同金额5.2亿元。深耕建筑行业二十余年,为缓解行业下行带来的压力,霍普股份在2023年开启了新能源相关的业务布局。面对“十五五”期间建设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的任务,霍普股份手握建筑、能源两大优势,能否抢占一丝先机?大储+工商储双线发力2024年绿能业务增长94%今年以来,霍普股份在储能领域斩获了多项大额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公司涉及大型储能的项目总金额超过12亿元。
7月,霍普股份全资子公司——天津嘉晖联合体中标“阆苑新能源200MW/400MWh共享储能示范项目(EPC)”,中标金额4.49亿元;同月,天津嘉晖联合体再次中标“通渭易恒新5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总承包(EPC)”,中标金额1.59亿元。在工商储领域,霍普股份以投资+运营模式多点推进。今年4月,霍普股份投资建设了四川华侨凤凰纸业有限公司 10MW/20MWh储能电站(当地目前规模最大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并负责项目运营。在此之前,其全资子公司霍普珀科在湖北、佛山、东莞等地均有用户侧储能电站投建运行。储能业务的起点,可以向前追溯到2023年,霍普股份收购主营分布式光伏的江苏爱珀科,将光伏与建筑业务充分结合,致力于让建筑“自主发电”。
2023年10月,由爱珀科提供光储充运服务、国内首批运用绿能系统的民宿——携程低碳农庄在安徽大别山投运。据介绍,该项目全年可减少碳排超8万千克,节省电费超10万元。“热身”之后,霍普股份陆续成立全资子公司霍普数智、天津嘉晖。按上文提到的项目情况来看,这两个公司以承接大型光储业务为主,在储能业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成为了霍普股份“快速且有效”的增长级。
值得关注的是,敦煌独立储能示范项目签约后5天,霍普股份与南京四象签订采购合同,向其采购储能系统,合同金额5亿元。也就是说,大储虽然增长快,但综合产业链上下游渠道考虑,利润并不高,公司还是要向自身优势要效益。霍普股份2024年年报中,公司重点实施“绿建+绿能”双轮驱动,其中,绿能板块营收3381.75万元,同比增长94%。霍普股份表示,2025年重点推进工商业储能开发、虚拟电厂及光储充一体化业务。
锚定万亿市场整合建筑、绿材、新能源优势国家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霍普股份董事长龚俊表示:下一步,霍普股份的定位是社区碳中和的先行者,“碳中和进程中,建筑碳中和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他说。建筑碳中和,一方面要在保温隔热方面下功夫,减少能源的耗损。更重要和更难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筑本身产生能源。企业不仅要有建筑方面的积累,也必须懂能源。
在龚俊看来,未来30年城市更新催生的万亿级需求市场,也是建筑企业的“能源卡位”战场。这大概也是霍普股份转型的初心。对此,霍普股份以身入局,通过子公司深耕新能源市场。据碳索储能网了解,爱珀科在分布式光储方面,已获得拥有光储堆叠机、光储分体机等30多项专利。公司推出家庭级“光储一体”零碳能源系统,获得了“建筑装饰低碳绿色创新产品及技术全维创新突破奖”。
同时,公司与山铁绿能科技、海尔、TCL、东方日升等企业,针对光储充一体、绿电交易、零碳园区等领域,开展从投资、开发、技术、建设以及运营的全链条合作。在老本行方面,霍普股份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建筑经验,设计项目1000余项,在酒店、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领域具备品牌及客户资源优势。凭借建筑工程甲级资质与国际化设计理念,绿色建筑标准被融入了霍普股份的设计全流程。其子公司上海霍绿建筑构建“霍绿”绿色低碳建材产业生态圈,聚焦高性能门窗幕墙和建筑外遮阳等领域,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协同,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推广应用等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霍普股份已经具备低碳建筑所需的三项技术积累:低能耗建筑技术、绿色建材与新能源。2025年9月,霍普股份携手蚂蚁数科,推动能源AI场景应用。龚俊介绍,下一步,公司重点在分布式新能源的智慧运营商突破。碳中和加速推进建筑与光储迎来蜜月期霍普股份不是唯一一家积极布局储能的建筑企业。2024年12月,越秀地产项目粤港云谷获“零碳建筑设计认证”,园区涉及光伏级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可持续规划,实现本体节能47.7%,综合节能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8%。储能企业与建设企业共建零碳园区的案例就更多了。
2025年8月7日,宁德时代与双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零碳园区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 11月15日,由中集产城、瑞能股份、名洋能源共同打造的深圳“光明首个零碳智慧园区”举行启动仪式。其中,瑞能股份提供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及项目设备投资,名洋能源负责建设运营,该项目成为中集产城智慧园区配储的标杆。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建筑企业既能统筹整体规划设计,又能整合各项资源。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与质量。此外,建筑企业对建筑能耗特性理解深入,为园区制定精准的能源管理策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零碳园区建设需求的日益增长,建筑企业与储能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愈发紧密,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与成功案例有望涌现,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